從11月下旬開始,一波雨雪及強降溫天氣席卷多地,其中玉米幾個主產區(qū)都是重點區(qū)域。
這也使得玉米市場煥發(fā)了生機。
大家都知道天氣對玉米的影響程度,尤其是在玉米跌跌不休的弱勢行情下,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天氣上。
希望氣溫大降后,有利于玉米的存儲,進而降低玉米的上量。
但是結果卻是,降溫確實降了,玉米呢,也確實漲了,但是就在玉米剛漲了幾天,市場正要松一口的時候,突然畫風一變,玉米又跌了。
先是山東玉米再次轉跌。
山東這個地方我們說過很多次了,玉米價格的漲跌往往取決于深加工門前到貨車數量的多少。
量多價跌,量少價漲,所以山東玉米的行情其實很好捕捉,凡是影響玉米上量的因素必然也會影響玉米的價格。
就拿這波降溫來說,確實在天氣的威力下,物流受阻,上量壓力增加,玉米止跌反漲。
但是天氣是把雙刃劍,在短暫的降溫之后再次迎來升溫,于是玉米又開始瘋狂上量了,價格自然也就再次走跌。
而且價格不斷在1元/斤來回徘徊,甚至稍不留神就會再次跌破1元大關。
而東北玉米也沒逃過這一劫。
黑龍江地區(qū)在好轉了幾天后,又開啟了下跌行情,又開始嘩嘩大落了。
而吉林呢,好不容易漲了,但沒漲幾天,也扛不住了。
于是,從山東到東北,玉米又陷入了跌勢。
但這波下跌就令人生疑,山東是因為天氣回溫,上量再次增加,但東北呢,這波降溫后,很多地方其實是有利于玉米存儲的,但為啥也跌了呢?
這就是玉米市場的真相:
第一,玉米行情的波動不在供需,也不在天氣。
那在哪兒?
就在情緒上。
之前玉米上漲,一方面是確實有天氣助力,但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在市場情緒上。
因為市場情緒一致認為,降溫會令玉米上漲,但是玉米這一漲,大家都想抓住這個機會賣糧。
所以,玉米漲是漲了,但是隨著玉米的上漲,賣糧的意愿也開始增加。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東北有些地方明明沒有化凍,但是玉米依然照跌不誤,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想挺價,賣糧意愿增加。
第二,玉米有底。
雖然說玉米又跌了,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玉米的下跌是有底的,這個底建立在兩個方面:
一是政策的托底。
在弱勢行情下,政策的動作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政策的兩大砝碼——收儲和增儲已經啟動。
并且從近期動作來看,增儲正在不斷發(fā)力,一方面是增儲的量級在不斷增大,而另一方面則是增儲價格在上漲。
所以在政策的不斷發(fā)力下,玉米的底也在逐漸夯實。
二是低價觸發(fā)的采購效應。
雖然說今年玉米的需求較弱,這表現(xiàn)到用糧主體身上就是采購玉米一點兒也不著急,庫存也是剛需。
但是這并不是絕對的,因為需求有時候還取決于價格。
當一件東西足夠便宜,或者市場認為它已經到底的時候,往往也會觸發(fā)購買意愿。
而當前的玉米正是這樣。
雖然玉米在下跌,但是采購并未停步,這就說明,大家也認定玉米基本快到底,所以開始有所動作了。
于是,在政策的托底下,以及采購的支撐下,玉米的這個底也就托住了。
第三,震蕩是趨勢。
之前市場有聲音一直認為,玉米早晚要漲起來,但是通過這一波的起落其實玉米行情的真實面目就已經很清楚了,即玉米想要大漲,幾乎很難。
一方面是賣壓太大。
這個賣壓一是玉米供應增加,需求減少后,供需缺口消失,形成的供大于求;二是收糧主體謹慎,賣糧主體情緒高漲,而又缺少貿易商存糧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導致大量玉米直接從供應端走向需求端。
另一方面,則是今年大水分玉米偏多,沖擊市場。
玉米賣壓大既有持糧主體認賣心態(tài)高的主觀原因,同時也有大水分玉米難儲存,不得不盡快出手的客觀原因。
所以接下來玉米的走勢更多是震蕩徘徊,大漲大跌都不太容易出現(xiàn)。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