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 ,船遲又遇打頭風。”有市場人士介紹,料價飆升,豬價低迷,養(yǎng)殖戶不堪重負之際,只能提前出欄生豬,未來需求回落的壓力可能令豆粕價格加速回歸。
而對于上周頻創(chuàng)天量成交和持倉的豆粕期貨市場,還有業(yè)內人士表示,這其實有現實基礎與基本面支持的。從歷史上看,一個期貨品種的天量成交和持倉一般會孕育大的風險,其間一般會伴隨著部分投資者爆倉、市場指責、直至招至監(jiān)管政策的干預以化解風險,但這一幕并未在豆粕期貨上上演。因此,豆粕期貨的穩(wěn)健運行,深刻揭示了國內期貨市場已發(fā)展至新的階段,市場監(jiān)管能力和水平己躍升至新的層次,市場環(huán)境也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養(yǎng)殖業(yè)或不堪重負
據悉,“銷價決定成本,成本無力傳導”是養(yǎng)殖業(yè)的行業(yè)特性。不像其他行業(yè),當生豬價格下跌時,養(yǎng)殖戶并不能減少投料,降低成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出欄和淘汰母豬。
今年的養(yǎng)殖業(yè)可能再度重復痛苦一幕。3月份以來,在玉米、大豆比價效應引導下,國內外農戶紛紛擴種玉米、減少大豆種植,為大豆、豆粕價格其后的恢復性上漲埋下了伏筆,并直接引發(fā)3、4月份國內農產品(5.31,-0.11,-2.03%)期貨市場出現了一波玉米價格疲軟、大豆價格堅挺的行情。隨后,南美大豆減產后,美國炎熱干燥天氣再度威脅大豆產量,引發(fā)市場對未來幾個月全球大豆、豆粕供應量的擔憂,直接誘發(fā)國際大豆、豆粕期貨價格于6月份開始大幅上揚,并對國內市場形成強大價格引力,使大連豆粕期貨走出了一波輸入性和補漲性的跟漲行情。
與此同時,養(yǎng)殖業(yè)的“大年小年”現象進一步加劇了行業(yè)的波動。據介紹,去年我國畜禽養(yǎng)殖效益頗豐,尤其是生豬和蛋雞。受此影響,能繁母豬及種雞存欄大幅增加,進而導致今年上半年我國畜禽整體供應頗豐,同時,飼料需求相應也出現增長,推高國內原料價格上揚。
海關統(tǒng)計數據或是一個例證。數據顯示,中國1—6月份大豆進口達2900萬噸,同比增長22.5%。無疑,中國因素再次加劇市場恐慌,加劇了國際大豆價格漲勢。
然而,隨著畜禽整體養(yǎng)殖效益低迷,或長期虧損,必然導致母豬及種禽存欄下滑。中糧期貨研究員范紅力介紹,7月初每頭豬的毛利潤還能保持在60元左右,但對于整個產業(yè)來講,依舊處于低谷震蕩區(qū)間,此時也是淘汰部分產能時期。一般情況下,每當生豬連續(xù)虧損2—3個月,仔豬價格大幅回調,將會出現淘汰母豬,緩解后期生豬市場供應。相應的,飼料需求必然出現回落,價格將回歸常態(tài)。
天量成交有現實基礎
上周豆粕期貨無疑創(chuàng)造了期貨市場新的歷史紀錄。從主力1301合約一周運行情況看,周一開盤3,635元/噸,其間沖高回落,周五收盤3771元/噸,周漲幅144元/噸,在1207-1301五個合約中排名第四;周三在期貨價格由漲轉跌中成交量放大到1186.8萬手,創(chuàng)單個合約成交紀錄,當日減倉15.45萬手至188.26萬手,隨后行情有所降溫。
“上周豆粕期貨經歷的天量成交和持倉是有其現實基礎與基本面支持的。”有市場人士表示,從國內外期現價格變化來看,在基本面因素影響下,6月份CBOT農產品期貨全線上揚,豆粕月漲幅為24.75%,居其農產品之首,上半年漲幅達34.01%;國內現貨市場上,6月25日張家港豆粕出廠價達3620元/噸,月漲12%左右,較年初上漲24%;國內豆粕期貨價格月漲幅11%,較年初上漲22%。整體來看,豆粕期貨價格變動幅度未超過國際、國內現貨市場,表現相對收斂。
而從期現價格比較關系看,據良運期貨研究中心統(tǒng)計,今年以來豆粕大部分時間基差為正值,現貨價格高于期貨價格,形成倒掛,基差變動其間在150-50元/噸;從期現價格相關性上來看,如江蘇張家港普通蛋白粕出廠價與豆粕期貨指數價相關性達97.5%,期貨三合約中,持倉量最大的1301合約已出現減倉趨勢,上周五持倉量為198萬手,已低于7月10日203.7萬手的持倉量。
從豆粕合約之間價差可以看到,目前豆粕主力合約為1209、1301、1305,這些合約呈現近強遠弱的特點,近月合約價格高正是反映了目前現貨市場需求旺盛的事實,而由于預期到下年度南美大豆種植面積將大增,南美大豆遠期升水較低,國內壓榨利潤有所回升,這也令大連豆粕1305合約面臨套保商的保值壓力。因此,目前豆粕合約的價差完全反映了國際大豆市場舊作供應緊張、新作供應變數較大的基本面格局。
同時,從持倉特點上可以看到,目前豆粕主力合約遠離交割月,不存在交割月逼倉問題。盡管持倉總量仍然較高,但今年來隨著市場創(chuàng)新發(fā)展步伐加快,更多機構投資者入市己是必然,也需要市場具有較大容量來承接機構投資者,從這一角度上來說,高持倉量和大交易量今后或許將成為常態(tài),市場不必為此驚慌。
市場化監(jiān)管是亮點
據介紹,在豆粕期貨交易和行情發(fā)展過程中,一大亮點是監(jiān)管層表現出來的自信態(tài)度和市場化舉措。有關人士向中國證券報(微博)記者表示,確保不出現系統(tǒng)性風險和區(qū)域性風險是市場監(jiān)管的底線,因此,作為大商所成交最為活躍的品種,今年豆粕期貨一直是風險監(jiān)控的重點品種,特別是4月份以來交易所以更大力度動態(tài)監(jiān)控各合約情況,動態(tài)測量風險,嚴防違規(guī)交易,保證了市場運行的穩(wěn)健。
同時,在價格轉換劇烈、交易量最大的7月11日,當交易所發(fā)現有人通過微博散布虛假消息時,及時通過官方微博說明情況,使市場不致因通知沖擊力大而在行情敏感時期影響市場正常運行,同時又正面說明情況,不給虛假信息以空間、穩(wěn)定市場情緒,這一市場化監(jiān)管方式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投資者參與相對較為理性同樣可圈可點。
這位人士還指出,如果說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對國內期貨市場規(guī)則體系的一次全面檢驗,那么此次可以說是對大商所市場監(jiān)管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檢驗。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