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在各方食客的翹首企盼中,《舌尖上的中國2》(以下簡稱“舌尖2”)如期上映,潛藏在背后巨大的商業(yè)價值被生鮮電商們挖掘出來。
據悉,內蒙古標志性特產——華子魚(瓦氏雅羅魚)即將出現在第五集《舌尖上的中國2·秘境》之中,趁著第五集開播之前,垂直生鮮電商平臺本來生活網于近日取得了華子魚的全國獨家首發(fā)代理權,并于5月16日線上獨家銷售華子魚。這一次電商們明顯有備而來。
即便生鮮電商被業(yè)內譽為“最難啃的骨頭”,但是面對中國內地13.6億人口所產生的巨大消費市場,不僅電商新貴本來生活網、順豐優(yōu)選、沱沱工社、天天果園以及1號店、我買網等,連電商巨頭天貓、京東商城、蘇寧云商、亞馬遜等也紛紛涉足生鮮領域。
新型生鮮銷售方式的爭奪
各大電商紛紛探索新型生鮮銷售方式,以便擺脫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的行業(yè)現狀。
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依舊是行業(yè)現狀。無論是垂直型電商、平臺電商還是綜合電商等都在積極探索新型生鮮銷售方式。
近年來,對優(yōu)質食品的爭奪已成為生鮮電商平臺關注的焦點。賈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美食往往產在邊遠的深山之中,大草原深處,而且這部分農產品的生產者渴望被發(fā)現。本來生活網在近幾年做的單品,基本都是在偏遠地區(qū)找到的,這部分生產者很樂意與本來生活網溝通合作,雙方是合作共贏的關系。在今年做不知火柑時,與當地的銷售者一起探索一種業(yè)內的銷售與生產方式以及整個價值鏈的管理,雙方的合作也非常融洽。
“農產品有一個特征,很難塑造品牌,我們恰恰能夠給他們塑造品牌,他們非常需要一個這樣的合作伙伴。另外,在采購價格上,我們也考慮到優(yōu)質產品生產者的艱辛付出,采用優(yōu)質優(yōu)價這樣一個策略。”賈明說。
值得注意的是,《舌尖上的中國2》也引發(fā)了本來生活網、我買網等多家生鮮電商代理權的爭奪。高玉奎介紹,在片花播出之后半個月時間里,包括本來生活網、我買網在內的多家生鮮電商就直奔原產地,展開了代理權爭奪,都希望能將這一秘境美食送上消費者餐桌。
無獨有偶,在4月26日,大連獐子島集團與京東集團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利用京東網絡營銷平臺推廣鮮活海珍品,打造O2O電子商務模式。據了解,獐子島與京東確定利用雙方各自的海洋產品、物流體系、網絡平臺、客戶資源、便利店體系等優(yōu)勢資源,搭建從海洋到消費者手中的全供應鏈海洋食品戰(zhàn)略合作,共同拓展獐子島系列海洋食品業(yè)務。
除和獐子島合作之外,京東于近期宣布與北京、河北共18家果蔬農業(yè)基地達成合作,推出新的概念“互聯網定制私人農場”,并且推出“地主”產品,并且在此基礎上京東還提供農產品定期宅配。據悉,消費者登陸京東認領私人農場后,便可在京東生鮮基地認領土地“當地主”, 收獲各類果蔬,足不出戶享受果蔬到家服務。
起手10億元 隱形大佬投資生鮮冷鏈
“目前投資環(huán)節(jié)中,別的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但長期持有的話,最擔心的應該是泡沫。”冷鏈物流開發(fā)環(huán)節(jié)的投資及承建商林厲(化名)談起這個行業(yè)的投資前景時說。林厲每個周末剛落地上海的家,周一又飛到另一個城市。如此綿密地穿梭在全國多個城市,已持續(xù)了6年多。
十億元起的大手筆
近4年里,林厲看著一座座冷庫在碼頭等處崛起,這讓他這樣的承建商年收益在數倍間增長,“我們也屬于開發(fā)商,只是承擔著開發(fā)環(huán)節(jié)中的建設投入,以建材等以股份形式入股項目公司。”
這股投資潮并非突然而至。早在三年前,就有資本密集進入冷鏈物流投資,直至潛行數年,當一座座建筑物體成功矗立并分割成倉儲被推向市場后,這一掘金之道才開始被投資圈外人所關注。
尤其近兩年,馬云、柳傳志等行業(yè)大佬紛紛舉資進駐冷鏈物流業(yè)。林厲也是聯想控股投資的“聯想供應鏈白沙洲冷鏈項目”承建商股東之一。這個項目總投資12億元,是華中地區(qū)最大的冷鏈物流項目。
“冷鏈投資并非那么簡單,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報備,有補貼政策傾斜。”林厲稱,這兩年爆發(fā)式投資潮,主要是生鮮電商發(fā)展的市場需求,也是國家政策層面的催生。
冷鏈投資項目往往是個十億元起的大手筆。林厲以已建成的華東地區(qū)的一個冷鏈物流基地為例,投資13億元,建成的20萬平方米的冷鏈物流中心,配以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展示交易中心和配套物流中心,投產后,目前可實現年物流貨值490億元,營業(yè)收入可達30-50億元。投入產出的倍數可想而知。
作為行業(yè)龍頭之一的煙臺冰輪[1.17% 資金 研報]2013年年報業(yè)績公告顯示,這一年的凈利潤變動區(qū)間約22693萬元至29784萬元,同比約增60%至110%。每股盈利約0.58元至0.76元。業(yè)績變動原因是,2013年公司主營業(yè)務實現的利潤及投資收益較2012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長。
可觀的盈利吸引鋼貿、地產等領域資本蜂擁而至。林厲介紹,他目前的投資模式是,如果有像聯想這樣的大企業(yè)發(fā)起,一般他們只做承建商,完工后退場。
但更多的合作形式是聯合投資。首先由屬地農貿型機構發(fā)起報批,然后往往會有宅配物流機構,冷庫設備、建材供應商等資本聯合,在屬地成立項目開發(fā)建設公司。完工后,項目根據市場行情轉讓給運行機構,各大聯合的資本根據股份比例獲利退場。
隱形人與泡沫
林厲這些“資本”如同隱形人一樣,潛伏在各大項目公司后,完工后退場,并不長期持有。在他看來,隨著生鮮電商的爆發(fā)式發(fā)展,冷鏈需求處于激增態(tài)勢,開發(fā)環(huán)節(jié)風險幾乎為零。但對于運營一環(huán)的投資,他則認為不確定因素較強。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供應量無節(jié)制增長的風險;二是運營中,地域位置、常規(guī)管理等環(huán)節(jié)均會出現不確定的風險。
與林厲聯合的這些“資本”,是冷鏈投資潮起前最先被觸動投資的群體,現在,參與者基本盈利至少五倍。
“這是一個上升的周期,投資模式和盈利與房地產周期啟動時期類似。”林厲頗有感觸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查看了多份行業(yè)報告,在電商冷鏈物流建設帶動下,國內將新增冷庫需求3000萬噸,未來5年冷庫保有量有望翻番,新一輪冷庫投資已然啟動。
據中物聯冷鏈委調查統計,2013年我國冷鏈物流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24.2%;2013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達9300萬噸,同比增長達到20%,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重點地區(qū)的增幅達到30%。
如果說電商和生鮮的儲藏運輸需求催生了冷鏈物流的爆發(fā),那么國家政策的推動更令各地產生“運動式”的投資,這令林厲感覺到一絲擔憂。
有業(yè)內人士將國家關于鼓勵開發(fā)冷鏈倉儲物流投資的政策做了匯總,發(fā)現自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關注生鮮產品物流運輸的問題后,累計11年的一號文件中有10次被提及。2014年的一號文件中,冷鏈物流再度被提及,此文件不僅進一步燒旺實體領域投資,令資本市場的投資也飆升了一把。
具體來看,滬深兩市大致有18只冷鏈物流概念股。令業(yè)內人士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自2014年中央1號文發(fā)布之際,開始了一場飆升。1月21日煙臺冰輪漲停,漢鐘精機、大冷股份、中百集團、海博股份、海立股份等個股均實現超3個百分點的漲幅。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