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價格為啥這么低?四大原因告訴你真相

2015-10-26來源:農博網文章編輯:小琳[點擊復制網址]
|
  今年的玉米市場可謂慘不忍睹,特別是7月中旬以后,價格便開啟急速下跌模式。本應借著臨儲收購政策的執(zhí)行,玉米價格在9月新玉米上市前走出一條漂亮的上漲行情,但因國內外諸多因素打壓,玉米市場呈現旺季不旺,價格并未如預期那般上漲。新玉米陸續(xù)上市、臨儲收購底價的大幅下調,這兩大利空因素沖擊國內市場,導致玉米價格進入漫漫熊途。小編了解了一下現在華北那邊的玉米情況,新糧收購價格集中在0.8-0.86元/斤,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購價格大幅下跌。俗話說:谷賤傷民!今年的玉米行情的確傷了不少農戶的心??!那么問題來了,玉米價格到底為啥那么低?
 
  原因一:臨儲拍賣成交慘淡 去庫存化迫在眉睫
 
  2008年國家玉米收儲機制開始實施,每年的臨儲底價及收儲量呈現遞增趨勢,在保障農戶利益的同時,其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本年度更是以8279萬噸的臨儲玉米收購量收尾,2013/14年度收儲總量也是高達6919萬噸,連續(xù)兩年的大規(guī)模收購,導致國家臨儲玉米庫存高企。有人會問:不是有拍賣么?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年的拍賣情況。上午明顯可以看出成交量持續(xù)走低,特別是今年,成交慘淡,流拍情況也是時有發(fā)生。
 
  我們先來算一筆賬:據統(tǒng)計,今年臨儲玉米拍賣至今累計成交566.9萬噸。從近兩年拍賣情況來看,2012年的3083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2137萬噸,2013年的6919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915萬噸。粗略計算一下,臨儲玉米庫存剩余大概超過1.6億噸,這還不算上目前農戶、貿易商手中流通的玉米及臨儲進口玉米的數量。玉米庫存過剩,嚴重打破了以往市場供需平衡的結構,直接造成供應過剩、價格持續(xù)下跌的結果。
 
  原因二:新季玉米臨儲收購底價首次下調
 
  今年的糧食收購價格較去年有所下調,2015年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準)為1元/市斤,相鄰等級之間差價在每市斤0.02元,比去年臨儲價格每斤最多調低了0.13元。其實早在政策發(fā)布之前,新季玉米臨儲收購底價調整的消息就被傳得沸沸揚揚,政策一公布,各方對玉米市場的悲觀情緒進一步加深,華北地區(qū)新上市春玉米開秤即跌破1元大關,目前新糧收購價格集中在0.8-0.86元/斤,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購價格大幅下跌。
 
  自2008年國家執(zhí)行臨儲政策以來,首次下調了收購底價。今年的收儲政策與往年一個明顯不同是要嚴控霉變2%以內,同時公布時間較去年提前兩個多月,且啟動時間比往年提前20天左右。這樣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烘干能力,盡量減少玉米霉變,適當提前啟動時間,有利于農民收獲后及時賣糧。
 
  原因三:進口玉米及替代品大量到港
 
  今年國外進口風兒刮得那叫一個狂!特別是咱玉米市場。今年打壓玉米市場不可不提到的另一雙“黑手”就是進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大量入市。玉米近些年來,因臨儲政策支撐價格可謂水漲船高。作為重要的飼料原料,各大企業(yè)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不購買價格低廉的進口玉米或高粱、大麥等作物替代玉米。
 
  據了解,高粱在畜禽料中可以實現100%的替代玉米,從理論上來講,高粱在豬料中對玉米的替代也能達到100%。同時,進口高粱、大麥并不像玉米那樣存在進口配額限制,因此今年進口量大幅增長。中國海關總署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7月份中國進口的玉米以及替代品(包括大麥、高粱和玉米酒糟粕)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其中:7月份中國玉米進口量為111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倍左右;7月份中國大麥進口量為128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68%; 7月份中國高粱進口量達到111萬噸,同比提高183%。
 
  最近,隨著新玉米陸續(xù)上市,國外谷物進口量開始下滑,但9月中國部分谷物品種進口量再度反彈,圖中明顯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對于今年供應過剩的玉米市場來講,龐大的進口谷物是導致國內玉米價格持續(xù)走軟的一大重要原因。
 
  原因四:無“需求”哪兒來的“王道”?
 
  對于今年的玉米,乃至整個飼料市場來講,用“需求才是王道”這句話來形容真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之前講了這么多,不論是玉米連年增產、臨儲庫存過剩,還是進口替代品打入國內市場等利空影響因素,說到底,還是因為需求消費不給力所致。
 
  從我國現階段的生豬養(yǎng)殖形勢來看,自2013年12月份開始,豬價就開始進入到漫長的下行通道,盡管豬價在今年3月開啟連續(xù)上漲模式,主要由于供應緊張所致,也就是生豬存欄數量偏低引起的豬價上漲,而對玉米需求量卻是持續(xù)減少趨勢。圖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國內生豬存欄及能繁母豬在今年年初開始存欄水平偏低。最新數據顯示:9月能繁母豬存欄數據繼續(xù)下行,較上月減少8萬頭,跌至3852萬頭,環(huán)比下降0.2%,同比下降15.4%;生豬存欄量38963萬頭,較上月增加232萬頭,環(huán)比上升0.6%,同比下降11.8%。豬價的上漲的確可以帶動養(yǎng)殖戶(場)補欄積極性,但不論是補欄母豬或者仔豬,對未來生豬存欄的增長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存欄量企穩(wěn)至飼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轉導時間。玉米的另一消費終端是深加工行業(yè)。今年以來,玉米深加工行業(yè)虧損情況不斷擴大,==部分處于停產或暫停部分生產線狀態(tài),玉米庫存消化緩慢。
 
  盡管生豬存欄有所恢復,深加工行業(yè)在新政策補貼加碼的帶動下,能夠帶動一定玉米消費。但俗語有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玉米在下游需求消費的恢復周期還須較長時日,玉米價格仍將有一段低迷之路要走。
 
  農戶未來利益由誰來保障?
 
  今年的玉米價格這么低,有人說是國內玉米市場由政策化向市場化轉型的必然結果,陣痛期過后必然迎來希望。小編不禁會想,之前的臨儲托市政策是救了我們還是害了我們?盡管每年增長的收購底價保證了農戶的收益,帶動種植積極性,引發(fā)的后果卻是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長、產量持續(xù)增加,而需求卻是逐年下滑,最終導致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今年政策調低玉米收儲底價,一方面是引導市場逐步調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引導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從目前市場價格來看,部分地區(qū)新玉米折干價在1700-1900元/噸,與臨儲收購底價相差100-200元,甚至更多。若11月啟動收儲政策之后,或將提振國內玉米價格出現觸底反彈態(tài)勢。話題再轉回來,雖說今年臨儲政策做了一定調整,但若玉米價格過低,農民收入受到嚴重影響,國家或將采取目標價格補貼的方法,保證農戶收益。不管怎么說,玉米價格這么低既已成事實,小編覺得咱農戶不應怨天尤人,在面對糧食價格不好時要靠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產量來彌補。咱的利益要自己維護,您說是不?

◆雞病專業(yè)網——為行業(yè) 盡己任! 建于2005年 領先的行業(yè)新媒體服務提供商◆

免責聲明:
1、凡注明為其它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2、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本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3、我們努力做到報價信息參考價值最大化,對于報價同一地區(qū)可能存在一些浮動差異,建議實單實談商榷交易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