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近期豆粕走勢的因素是“貿易戰(zhàn)”嗎?

2018-06-25來源:大內期手文章編輯:小琳[點擊復制網址]
|
  目前豆粕很多人認為是貿易戰(zhàn)在支配,我的觀點是,貿易戰(zhàn)因素可能會直接影響短期的盤面急漲或者急跌,然而盤面理性后,支配盤面的還是目前的需求。需求不行,上漲也就是鏡花水月,不能有所謂的持續(xù)性。
 
  作為一個長線看漲的死多頭,未來看漲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因為未來10月前面大豆進口會變少,即使談和美國佬也不會好心便宜賣給你;還有一個就是傳統(tǒng)的需求旺季將在三季度到來。
 
  第一個容易解釋,然而對于未來的三季度需求,今天突然有一個令自己脊背發(fā)涼的想法,假如三季度的需求也不好怎么辦?豈不是要涼涼?
 
  帶著這個恐懼我開始對目前養(yǎng)殖需求的探索研究,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由于中國養(yǎng)殖分散性太強,數據不夠太詳盡,但是從查到的一些數據看,并不是太好。豆粕主要用于飼料,而飼料主要供應于生豬和蛋雞,而生豬是主力軍。豆粕需求少是因為飼料需求少,而飼料供需則是被生豬和蛋雞需求左右,而生豬和雞蛋需求不足則是要從中國國內消費結構上找。
 
  在端午節(jié)后,生豬價格繼續(xù)小跌,豬肉市場需求疲軟清淡。相對應的是豆粕終端的需求疲軟,油廠庫存暴增,負基差持續(xù)增長,豬肉到底怎么了。其實近些年我國豬肉消費需求將逐步進入“量穩(wěn)質升”階段。一方面社會豬肉需求總量下降幅度收窄。從消費終端來看,近年來豬肉消費量呈遞減趨勢,從14年頂峰時期的5719萬噸下降至16年的5498萬噸,降幅達到3.87%。但整體降幅收窄,16年同比下降1.24%,17年同比下降0.08%。與此同時,市場需求持續(xù)疲軟,節(jié)假日對于豬價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習慣逐漸改變,豬肉在一些家庭日常肉類消費中的比重正在下降,很多消費者食譜上的豬肉正被雞肉、牛肉、魚肉等替代。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人均豬肉年消費量在達到41.81公斤的歷史高點后,掉頭向下,已連續(xù)兩年回落,2016年降至39.76公斤。而在今年,好像比去年差的更遠。
 
  生豬存欄減少的同時價格繼續(xù)下跌,問題在哪,供應減少,價格還下跌,沒天理啊,那只能消費端的問題,一個是國內飲食結構的轉變,還有一個就是國內消費水平的下降,從上月的大數據統(tǒng)計來看,國內消費增速放緩,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漲幅與4月持平,環(huán)比下降0.2。商務部監(jiān)測的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產品價格5月份環(huán)比下降2.4%,1-5月份累計同比上漲0.7%。或者大部分人看來,勒緊皮帶多買房子為上策。據和朋友們聊天發(fā)現(xiàn),今年普遍豆粕成交比去年弱很多,很多人豆粕銷售進度只是去年的一半甚至更少。
 
  對于后面到來的三季度,所謂的旺季可能相對2016年豬肉和雞蛋大漲的時候會差很多,雖然傳統(tǒng)的旺季相對現(xiàn)在肯定有所改觀,但是就目前的消費來看,相比往年的旺季肯定要差不少,這塊差距是在消費上體現(xiàn)的,如果豆粕需求想上來,生豬需求首先得爆發(fā),只能期望天熱的時候大家多出來擼點串串,支撐下豬肉的消費。
 
  在波譎詭異的市場,不要因為一個因素或者一個消息去判斷未來的一個走勢,把相關性當成因果性來看待。結果沒有發(fā)現(xiàn)真正的底層因果關系。這是最悲催的。
 
  不管怎樣,后面市場總要去面對,但是不要再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熊市或者牛市的框架里了,順著市場走,會更好。
 
  莫語常言道知足,萬事至終總是空。
 
  理想現(xiàn)實一線隔,心無旁騖腳踏實。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

◆雞病專業(yè)網——為行業(yè) 盡己任! 建于2005年 領先的行業(yè)新媒體服務提供商◆

免責聲明:
1、凡注明為其它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2、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3、我們努力做到報價信息參考價值最大化,對于報價同一地區(qū)可能存在一些浮動差異,建議實單實談商榷交易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