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國某行業(yè)論壇上,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博士表示,按照目前我國臨儲玉米收購費50元/噸,做囤費70元/噸,保管費92元/噸,資金利息100元/噸,每噸玉米每年庫存成本252元。按照目前2.5億噸玉米計算,國家每年需要支付的庫存成本費用在630億元。那么,在2016年秋季中國臨儲玉米收購轉為市場化收購以后,政府究竟是賺了?還是虧了呢?JCI認為,表面賺、實際虧,而且虧大發(fā)了。因為在今年秋季我國政府可能會失去最后一個戰(zhàn)略 “調倉”的重大機會,以部門利益主導下的政策安排總是充滿著瑕疵,甚至扭曲市場的本來面目,其后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 賺:新季東北實施玉米市場化收購,財政負擔有望減輕
正如開篇我們計算的,2016年秋季我國東北三省一區(qū)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jié)生產和需求;同時,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qū),由地方政府統(tǒng)籌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產者(所謂的省長負責制),那么,我國財政負擔有望得到有效減輕。因為,其只需要承擔一定數量的補貼資金用于補貼生產者即可。
假設按照每畝補貼100元,2016/17年度東北三省一區(qū)玉米種植面積2億畝推算,財政額外支出僅200億元;若延續(xù)執(zhí)行臨儲收購,則按國內結余糧源近5000萬噸玉米收購并保管一年的費用約為126億元,后續(xù)費用逐年增加。
---- 虧:政府恐難徹底擺脫玉米包袱;陳玉米庫存再度失去一次輪換消化的機會
從表面上來看,2016年秋季我國政府終于可以松開干預市場的手,徹底擺脫玉米收購的包袱,但理性分析來看,政府有關部門真的能夠徹底不收嗎?按照2016年中國玉米產量規(guī)模和消費前景等綜合因素來看,2016/2017年我國新季玉米結余5000萬噸,徹底放手不管則很可能令政府穩(wěn)定主產區(qū)農民收入的承諾落空,但若是省政府啟動托底收購或者引導相應企業(yè)入市收購,則又將是一筆額外的費用,此為一虧。
其次,一般意義上看,玉米實行市場化收購是大方向,但在當前我國臨儲玉米庫存龐大,陳玉米庫存較多,且品質差異較大的情況下,政府放任新季玉米市場化收購,則市場采購新糧,無異于消費陳糧,讓陳糧面臨品質繼續(xù)惡化,壞糧毀糧的風險,此為二虧。也就是說,陳玉米再度失去了一次輪換消化的機會(JCI曾建議政府強制推陳收新,摻混使用陳糧,消化庫存)。
綜上所述,金秋我國臨儲玉米收購政策“變調”已引發(fā)多方憂慮,東北農民對于春播前景和收入保障依舊憂心忡忡,業(yè)內人士則更擔心玉米步油菜籽后塵,因省長負責制再現暴跌。至于政策制定方,目前的決策究竟是賺了?還是虧了?正如一場牌局,即便市場化的方向對了,出牌順序錯了還是會輸,至于輸多少恐怕最后只有讓時間來證明。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