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山東跌了沒兩天,又再次“漲”聲依舊了。
我們在前兩天的文章里就說到,山東的下跌不用擔心,因為雖然說山東依然是“看車下菜碟”,但是現(xiàn)在這個上量已經(jīng)完全被貿(mào)易主體給拿捏了。
上量降價可以,但是只要降得太猛,降得低于心理預期,那么這個上量就像關水龍頭的水一樣,立馬就能給你擰上。
所以我們說,山東下跌的時間不會太長,幅度也不會太大。甚至上量一降,深加工還得繼續(xù)提價促糧,怎么跌回去的還得怎么漲回來。
這不,又重新漲回來了。
這是山東華北的情況。
而且呢,我們也要看到,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這種局面改變的幾率不大。
為什么呢?
因為山東華北和東北不一樣,山東華北是半產(chǎn)區(qū)產(chǎn)銷區(qū),本地的消耗就不小,所以本地糧的供應就比較吃緊。
本地糧供應吃緊,那么就得吸引外來的糧源,怎么吸引?
只能提價。
所以,山東華北的局面大致就是這樣。
我們再說東北。
有人說,現(xiàn)在余糧也不多了,也就還有一兩成,就算是集中上量,對玉米市場的沖擊也小了,而隨著這回山東玉米再次上漲,再次形成了山東、東北齊漲的局面。
而現(xiàn)在余糧已經(jīng)見底,糧權也基本完成了從基層到貿(mào)易主體的轉移,貿(mào)易主體看漲玉米的情緒又高,不太會輕易大量賣糧,所以這是不是意味著,玉米終于可以穩(wěn)定而踏實地上漲了呢?
單從邏輯上看,確實是這樣。
雖然說需求只是深加工一端在放量,飼料企業(yè)還是以觀望居多,但是這并不影響玉米的看漲情緒。
而只要貿(mào)易主體看漲玉米,就會惜售,就不會輕易大量賣糧,那么理論上玉米就一直會處于供應偏緊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企業(yè)要收糧,就得提價。
而現(xiàn)在貿(mào)易主體也基本是這個心理,不著急賣糧,都等著深加工庫存再消耗消耗,見底了,著急了,再繼續(xù)提價,再賣糧。
而只要山東華北提價,東北想要留住玉米,就也得跟著提價,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玉米只漲不跌了呢?
要說玉米易漲難跌,這個是成立的,但只漲不跌就不太正確了。并且,我們認為,玉米雖然走勢偏強,但玉米要起飛大漲的幾率卻也并不高。
為什么?
有3個影響因素:(前兩個簡單說下,因為是常規(guī)因素,重點要說的是第三個)
一是小麥的替代。
小麥雖然也在上漲,但小麥的情況我們也分析過,比玉米要明朗得多。
雖然小麥在上漲,但是新季產(chǎn)情良好,意味著豐收幾率很大,再加上余糧、結轉,拍賣等全是供應端的壓力,在這四大壓力面前,小麥可蹦跶的空間不高。
所以隨著玉米上漲,與小麥價差縮小后,小麥就會進入飼用領域,也就分流了玉米的需求。
二是部分貿(mào)易主體變現(xiàn)需求。
雖然貿(mào)易主體普遍看漲玉米,不會輕易大賣糧,但是隨著玉米的上漲,肯定也有部分主體選擇把部分玉米變現(xiàn),落袋為安,畢竟動蕩行情中拿到手里的錢才是真的錢。
第三,也是我們要說的重點,也是我們昨天文章重點提到的,要看政策給玉米的空間有多高。
玉米從年后一路上漲,漲到現(xiàn)在,肯定不是光靠著情緒和供需推漲的,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力量就是政策。
昨天我們分析了多方局面都需要玉米上漲,所以政策端對玉米的包容度增高,玉米的上行空間才被打開。
但是這個空間并不是完全開放的,一定是有限度的,所以這也就注定玉米不會像前兩年那樣動輒一塊四、一塊五地大漲,那么這個空間是多少?
可以參考小麥的空間然后倒推。
所以,玉米雖然看漲,但也要理性看漲。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