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品市場依舊是跌多漲少,但在這樣的弱勢環(huán)境中,豆粕卻逆勢漲停,那么豆粕為何會如此豪橫?且看本次大宗內參的市場會診。
光大期貨研究員侯雪玲:
周一豆粕期貨漲停,表現強勢。此次上漲原因可謂內外聯手,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CBOT大豆上漲,導致國內大豆進口成本集體反彈,截至3月23日,美豆進口成本為4007.37元/噸,較上周末漲56.43元/噸,巴西大豆進口成本為3125.26元/噸,較上周末漲48.43元/噸,阿根廷大豆進口成本3017.93元/噸,較上日漲48.84元/噸。二是有消息稱巴西港口工人舉行罷工,市場擔憂未來大豆進口。目前大豆產區(qū)美國、巴西及阿根廷的新冠疫情越來越嚴重,阿根廷封國至31日,巴西政府是想保證運輸,但可觀察的數據顯示難度較大,如巴西升貼水走高、港口發(fā)貨速度慢等。在產區(qū)疫情越發(fā)嚴重的同時,國內疫情一片向好,各行業(yè)恢復正常,養(yǎng)殖業(yè)欣欣向榮,豆粕存在剛需。產區(qū)疫情重,銷區(qū)安全,那么極易出現物流不暢導致斷貨炒作。三是國內大豆、豆粕庫存極其低。天下糧倉數據顯示,上周國內大豆、豆粕庫存仍在下降,處于歷史極低值,油廠缺現貨,豆粕基差繼續(xù)攀升,現貨緊張可見一般。而且由于大豆到港可能推遲,大豆緊張局面持續(xù)時間或超過預期。
后期個人覺得有兩個值得關注監(jiān)測的點,一個是巴西大豆運輸到港情況,一個是國內大豆、豆粕庫存。4月是中美大豆播種期,3月底的美豆種植意向,未來天氣、疫情能否會影響大豆播種等都值得關注,我們認為全球大豆產量預期未來大概率將下調。此外,對于國內大豆緊張,國家會不會拋儲或定向銷售也需要關注。
對于豆粕我們是長線看好,保持多頭思路,目前的多頭邏輯是現貨緊張,緩解之前還有做多機會,緩解后市場或有回調機會,可擇機入長線多單。
中大期貨研究院農產品分析師王海榮:
因海外新冠疫情爬坡,國際市場價格變動較大。
上周傳聞巴西桑托斯港停工,后被辟謠。當地時間周一,該港成員將投票表決是否針對疫情而停工。因檢疫環(huán)節(jié)時間增加,已經延緩了巴西大豆的裝船進度。
阿根廷政府要求進行強制檢疫,但豁免了主要的農產品出口業(yè)務。上周五羅薩里奧市重要港口小鎮(zhèn)Timbues鎮(zhèn)禁止卡車進入,物流或受影響。
市場擔憂南美港口物流進一步受阻,美豆價格上升,國內豆粕價格受此消息影響一路上漲封漲停板。
豆粕外圍市場的基本面來看:能源市場大幅下跌,美國燃料乙醇工廠運營放慢,促使養(yǎng)殖戶使用豆粕取代玉米酒糟粕;第一大豆粕出口國阿根廷出口關稅上調;人民幣貶值及巴西升貼水上漲,也提升了進口大豆的成本。以上因素均利好美豆粕、美豆價格。
從國內情況來看:國內3月大豆到港量偏低,部分油廠缺豆停機。近兩周油廠開機率下滑至同期低位,沿海油廠大豆及豆粕周度庫存處于歷史同期低位并持續(xù)下降。因疫情延緩南美裝船進度,4月份大豆到港量預估下調至近4年低位。豆粕供應緊張局面或延續(xù)到4月下旬。
綜上,在大豆進口成本上升、國內豆粕供應偏低的背景下,豆粕價格持續(xù)上漲,展望后市,在南美大豆供應擔憂緩解之前,豆粕價格或延續(xù)偏強走勢。關注USDA月底發(fā)布的種植面積數據及國外疫情的發(fā)展狀況。
恒泰期貨農產品研究員沈大尉:
23日,豆粕漲停報收,期價逼近3000重要關口?;久娼嵌龋寒斍澳厦来蠖拐w產量有保證,主要面對的是新冠疫情引發(fā)的階段性物流不暢。同時,全球避險情緒升溫,美元指數大漲,非美貨幣走弱,進口大豆成本有所抬升。技術層面:豆粕成交量溫和,持倉變化不大,市場相對冷靜。中線關注美豆種植面積以及天氣。我們認為,產業(yè)博弈層面加劇,生豬養(yǎng)殖利潤后市面臨重新分配,油廠話語權有所抬升。策略上,激進的投資者依舊偏多操作,短線目標位3000,嚴格止損。謹慎的投資者依托2800多單加倉。
申萬期貨分析師:
美國豆粕期貨過去4個交易日連續(xù)上漲,累計漲幅已達到11%,美國大豆期貨累計漲幅5.8%。由于原油價格連續(xù)大幅下跌,美國玉米深加工制作工業(yè)乙醇和DDGS的產能開工受到影響,可能降低美國DDGS的供應量,缺少的部分需要依靠美國豆粕提供飼料蛋白,利好美國豆粕需求。阿根廷港口工人罷工可能繼續(xù)保持,內陸運輸問題也導致港口集港延誤。巴西方面內陸卡車運輸較正常水平明顯下降,后期大豆及豆粕出口裝運的不確定性增加。上周中國小量采購美西近月船期大豆,反映需求已開始流向美國大豆。中國4月大豆到港預計680萬噸左右,較前期預計的700萬噸以上有所下調。上周由于國內大豆庫存偏緊,油廠壓榨量僅138萬噸,為過去4年同期最低水平。預計4月中旬之前國內偏緊情況可能持續(xù)。國內豆粕價格可能跟隨美盤大豆和豆粕期貨持續(xù)走強。免責聲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