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部上周發(fā)布數據顯示,2021年9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了5.4%,能源價格同比上漲了24.8%。從化肥到二手車,再到半導體芯片等等,甚至廁紙采購也再次受到限制,(美國)到處充斥著價格上漲風險以及難以買到供應的言論。不過據美國數據傳輸網絡公司首席分析師托德·赫特曼稱,現(xiàn)在農產品市場上有一種商品看起來很容易買到,并且呈現(xiàn)逆市下跌的趨勢,那就是豆粕。近三十年來,豆粕作為一種頗受青睞的飼料原料,需求一直很強勁,但是在今年6月的商品牛市中,豆粕價格卻反其道而行之,一路跌至一年多來的最低水平,這和豆油走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今年大豆三兄弟(大豆、豆粕和豆油)里的明星當之無愧是豆油。截至周二(10月19日),今年迄今為止芝加哥豆油期貨上漲了47%,大豆期貨下跌6.3%,豆粕期貨跌幅高達25%。豆油上漲主要是受到全球植物油供應緊張,食用需求強勁,能源價格創(chuàng)下多年新高,也提振了生物柴油需求。這意味著大豆壓榨主要是為了滿足油的需求。期貨市場上的油粕套利交易盛行,也導致豆粕變成農產品市場里形單影只的熊市品種。
目前豆粕價格不僅便宜,而且與玉米相比也更廉價。美國豆粕和玉米的報價單位不同,玉米以美元/蒲計價,而豆粕以每短噸美元計價。對比這兩種產品的價格,就會發(fā)現(xiàn)多年來二者走勢一致。與玉米相比,目前豆粕價格處于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豆粕下跌幅度如此之大,很難用基本面解釋,因為即使在疫情剛剛爆發(fā)的最嚴重時期,2020年6月份豆粕現(xiàn)貨價格曾創(chuàng)下280美元的低位,并不比現(xiàn)在低很多,而當時需求前景極其黯淡,因為沒人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再次外出吃飯。一年多過去了,雖然眼下新冠疫情依然令人擔憂,餐廳經營仍然舉步維艱。但是整體來看,今天的經濟形勢比去年更有活力。需求快速恢復,產量一直跟不上,物價上漲,各種商品短缺。這更加讓豆粕價格顯得如此低廉,和植物油的火爆走勢形成鮮明對照。
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植物油走勢可謂是繁花似錦烈火烹油。在主要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為了保護國人免受新冠病毒的影響,馬來西亞禁止外國勞工進入馬來西亞,導致種植園缺乏外來勞動力,棕櫚油生產和運輸困難。與此同時,作為最廉價的食用油,棕櫚油需求快速恢復,帶動包括豆油在內的植物油市場反彈。
就油籽而言,干旱導致美國中西部西北地區(qū)的大豆產量受損,加拿大油菜籽作物也飽受炎熱干旱天氣損害,庫存降至歷史最低點。中國為了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xié)議而大量進口包括大豆在內的農產品,同樣加劇了美國大豆供應緊張。如果說上述因素還不夠,美國政府還準備了一個利多,那就是拜登政府的氣候政策導致生物能源受到青睞,而基于豆油的生物柴油成為主要選擇。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毫無疑問,期貨市場作為先行指標,早已經在豆油價格里加入了這些風險升水。近來國際原油期貨大幅上漲,創(chuàng)下7年新高,同樣也有利于包括豆油在內的植物油上漲。
傳統(tǒng)上豆粕是決定大豆壓榨利潤的關鍵,這使得沒有銷路的豆油庫存龐大,不得不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但是2020年的疫情改變了這一切,豆油決定了大豆壓榨。但是如果了解基本面,就會知道豆粕的實際需求前景也依然強勁。美國農業(yè)部預計2021/21年度全球豆粕需求將增長3.2%。全球最大的豆粕消費國中國的豆粕需求預計增長4.3%。那么為何從價格走勢看,似乎大家都對豆粕唯恐避之不及?這很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的粕油套利變成油粕套利,所謂矯枉過正,當新的套利模式成為趨勢后,導致豆粕價格低于基本面支持的水平。從當前大豆供應面看,美國2021/22年度大豆期末庫存預計為3.2億蒲式耳,不算高,也不算太低。雖然豆粕價格并不一定會馬上反彈,但是對于需要采購豆粕生產飼料的生產商來說,也許當前就是一年中最合適的位置。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