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訊:河北三地合作社“龐氏騙局”崩塌:涉案額超80億,該案涉及全國16個省市,涉嫌非法集資80多億元,涉及人數(shù)眾多。 這場龐氏騙局當中,三地合作社的分社社長、代辦員,正是資金漏洞的主要制造者之一。這個群體中充斥著短期暴富的神話。
2014年7月11日訊:鹽城市射陽縣廣先棉花專業(yè)合作社被曝因資金問題關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合作社吸金2000多萬。合作社負責人被公安部門抓獲。同時據(jù)當?shù)匾晃焕习傩辗从?,他父母因擔心取不出錢而喝農(nóng)藥自殺,其中一人已經(jīng)死亡。當?shù)剞r(nóng)辦稱不負責監(jiān)管。
2014年4月1日訊:河北邯鄲一合作社斂10萬農(nóng)戶上億元后倒閉。從2010年底開始,偉光先后在邯鄲市的十幾個縣和市區(qū),開辦了“偉光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整個邯鄲市,有近10萬農(nóng)戶加入了偉光合作社,投入了1.4億多元股金。隨著偉光老板的跑路,這筆錢如何追回成為難題。
2014年3月28日訊: 3月20日,在中牟縣黨校大禮堂一場上千人參加聲勢浩大活動正在舉行,參會人員來自全國各地的紅旗合作分社社長、社員以及想要入會的人員們。不想他們即將陷入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中。河南紅旗合作社的農(nóng)藥、化肥和種子的銷售只是吸引農(nóng)民的“由頭”,他們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成員信用合作社吸入“存款”,搞“非法集資”。
2014年2月13日訊:春節(jié)前,村里的一些農(nóng)民到鎮(zhèn)上一家所謂“農(nóng)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取錢過年,當人們來到這家合作社的門前一看,上面貼上刺眼的“公告”:敬告各位儲戶,由于本合作社眼下資金周轉(zhuǎn)困難,各位儲戶時無法兌現(xiàn),請各位儲戶暫時不要來取款。各位儲戶所有在本合作社的存款在兩年內(nèi)還清。
2013年11月25日訊:遼寧丹東大鹿島興海漁業(yè)合作社曾是全國股民最多、產(chǎn)值最高的農(nóng)業(yè)合作社之一,也是一個格外引人關注的失敗樣本。合作社通過經(jīng)營活動取得過億元的收益,于是各方的糾葛讓合作社飽受拖累,成立才三年就遭“被解散”風波,村主任和原理事長等人相繼被抓,令人唏噓。
2013年6月4日訊:江蘇南京“磚墻鎮(zhèn)農(nóng)民資金合作社”突然關門大吉,約300名儲戶的共計3200多萬元存款不知去向。該合作社合作社是成立時,當時高淳縣的多位縣領導到場祝賀,而且多家江蘇省市級媒體都將其作為一種金融創(chuàng)新形式進行過宣傳。
這些是合作社呢?還是非法集資?還是披著合作社的外衣驚醒詐騙?分不清楚,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些合作社的老板太大膽了,三地合作社竟然敢1700承包地,然后再1000塊承包出去,還華麗麗的打造了“富硒小麥”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
當然此類失敗的、倒閉的合作社,只是個別,大多數(shù)的合作社也正在探索中,成功的合作社也只是一少部分,國家也一直在大力扶持發(fā)展農(nóng)民合作社,但還是要提醒廣大農(nóng)民朋友:入社有風險,合作需謹慎!
新聞鏈接:
河北合作社"龐氏騙局"崩塌:涉10萬人超80億元
河北邢臺隆堯縣三地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以下簡稱“三地合作社”)歷時7年建立的非法集資帝國坍塌了。
2014年12月18日晚,警察控制了隆堯縣魏莊鎮(zhèn)肖東村的鞏群海一家,他的兒子、兒媳被隆堯縣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拘。該案涉及全國16個省市,涉嫌非法集資80多億元,涉及人數(shù)眾多。
騙局
農(nóng)民要求釋放三地合作社高層
“這是一種傳銷式的龐氏騙局,收取下一個社員的本金,償還上一個社員的利潤。三地合作社沒有實體項目,更談不上盈利。長時間下來,資金漏洞越來越大,最終肯定崩盤。”接近河北官方的知情人士介紹。
年屆60的鞏群海,于2007年7月在隆堯縣工商局注冊了三地合作社。在隆堯縣、柏鄉(xiāng)縣等地,憧憬過上好日子的農(nóng)民紛紛入社。鞏群海曾許下承諾,“在三地合作社入股1萬元,即可得到100袋面粉。除此之外,4個月利息30%,1年利息100%。如想退社,返還本金和利息,已被食用的面粉免費贈送。”柏鄉(xiāng)縣南黃泥村前黃大隊一位村官說。即便是已被當?shù)鼐讲樘?,三地合作社在河北部分農(nóng)民心目中,依舊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因為前期入社的人,從這場游戲中得到了利益。這樣的“實惠”至今仍影響著那些入社農(nóng)民,他們通過上訪等方式,要求釋放鞏群海等三地合作社高層。
三地合作社的名氣,也從河北省傳播到800公里之外的陜西。從河北當?shù)氐囊晃?ldquo;社長”處,西安市民耿女士聽說了三地合作社。去年11月,她召集幾家親戚,籌措260萬元,打給了那位“社長”。因為耿某不是農(nóng)業(yè)戶口,不符合三地合作社的入社標準,她只得委托那位“社長”代其入股。
暴富
管理層買房商鋪一買就是一排
三地合作社成立伊始,業(yè)務并沒有太大起色。自2011年開始,該社宣稱找到了拳頭產(chǎn)品——富硒小麥。鞏群??總€人魅力,設法讓那些農(nóng)民對富硒小麥的高額利潤深信不疑。
在三地合作社內(nèi)部人士提供的宣傳材料上,鞏群海本人先后獲“新農(nóng)村建設致富領袖人物”等多個稱號。當然,這些都是由民間的團體協(xié)會頒發(fā)。鞏群海夏天常穿一件破舊的灰黑色T恤,赤紅色臉龐大概是因為常年在戶外勞作所致。他曾邀請石家莊市高邑縣一位村民跟他一起去北京開會。“中午時分,我提出去飯館吃頓牛肉面,他沒同意,而是把隨身帶的方便面拿出來對付了一頓。他說,‘咱們還是把錢省出來,用在咱合作社發(fā)展吧。”這位村民很感動,自此加入三地合作社。
在鞏群海家那座只有數(shù)間平房的小院內(nèi),他的一位追隨者至今無法理解:“鞏理事長平時連套好西裝都舍不得買,自己家又破成這樣。再加上咱們合作社這些年都是先進典型,咋能說抓就抓呢?”
這場龐氏騙局當中,三地合作社的分社社長、代辦員,正是資金漏洞的主要制造者之一。這個群體中充斥著短期暴富的神話。
高悅庭曾是三地合作社某分社社長,最多負責過6個村子。在入社并成為管理層的一年多時間內(nèi),他的座駕由一臺電動自行車,換成一款價值160萬元左右的凱迪拉克。即便如此,高悅庭并不認為自己有錢。他說那些級別比他高、已經(jīng)被抓的社長,有的在北京還有房子。此言不虛。邢臺官方通報稱,確有部分社長在石家莊、北京等地購買商品房,“曾經(jīng)有三位社長一起去石家莊購置商鋪,一買就是一排。”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