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順昌有機雞蛋促農增收

2014-12-24來源:中國有機農業(yè)網(wǎng)文章編輯:島島[點擊復制網(wǎng)址]
|

  夕陽西下,溪蘭村源頭溪畔的福建省順昌縣金銀山畬族有機雞蛋有限公司籠罩在落日的余暉下,放眼望去一群群散養(yǎng)的土雞被圈隱在群山和稻田之中,或在蘆葦叢中“悠閑”覓食、或在南瓜藤下歇息“納涼”、或在產蛋房里靜靜生產有機雞蛋。

  “這片36畝沙灘地原是無法復耕的水毀田,現(xiàn)在我把它圈租下來辦起蛋雞場,原生態(tài)放養(yǎng)、全雜糧喂料,每天可收獲近1000枚‘土’雞蛋。”7月30日,年過半百的順昌縣雙溪街道溪蘭村畬族村民鐘七金高興地介紹自己的“杰作”。

  2010年“6·18”特大洪災,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擁有5個自然村的畬族聚居村落溪蘭村有近9成耕地被洪水沖毀,全村214戶832人原來人均僅1畝耕地就剩下1分地。為此各級政府、國土部門下拔800多萬元專款對水毀田進行改造復耕,唯有金銀山下這片農田因地表砂質層太厚,連改成池塘都困難。“農民離不開土地,農村土地資源本來就彌足珍貴,不利用起來真可惜。”時任村主任的鐘七金絞盡腦汁談起當時辦雞場的初衷說,“辦有機雞蛋禽類養(yǎng)殖場需要砂質地,其糞便還能改良土壤肥沃土地,日后還要復耕也比較容易。”

  經過與合作伙伴多次協(xié)商、考察,他決定創(chuàng)辦蛋雞場。去年4月,他投資30多萬元租下這片令人犯愁的水毀田,引進6000多只“廣西黃”,辦起了蛋雞養(yǎng)殖場。為了今后復耕需要,養(yǎng)殖場只用防曬網(wǎng)簡單地圈起來,不鋤草、不硬化、不蓋永久性建筑,全部采用原生態(tài)放養(yǎng)、全雜糧喂料的形式,生產“土”雞蛋。

  “這里的氣候適合養(yǎng)雞,我家的雞從小就是吃著雜糧長大的,我們吃啥,雞也吃啥。”鐘七金和妻子謝秀英一邊捧著雜糧喂雞一邊介紹當初創(chuàng)辦原生態(tài)養(yǎng)殖的初衷。眾所周知,養(yǎng)雞上規(guī)模后由于防疫、生長的需要,采用舍養(yǎng)形式比較容易一些,鐘七金的“挑戰(zhàn)”無疑給他帶來相當難度。打針防疫必須一次性完成,舍養(yǎng)時可放在白天進行,放養(yǎng)時只能在夜間進行,每次要組織八、九名工人從傍晚6、7時干到次日凌晨6時,一次防疫下來腰酸腿疼不說,單單熬夜就受不了。老鐘辭去村主任職務,全身心投入他的養(yǎng)雞事業(yè),他的“廣西黃”進場后存活率達到97%以上,而一般的雞場存活率能在70%就相當不錯了。老鐘飼養(yǎng)的有機雞蛋蛋雞吃五谷雜糧、傍山野清泉,生產出直徑僅乒乓球大小、成色不一的“土”雞蛋很快受到市場歡迎,縣城新百姓、歡樂購、福樂福等多家超市與他對接,不少城里市民甚至把“金銀山”土雞蛋當作“月子蛋”、“術后蛋”的送禮佳品。

  正當老鐘的事業(yè)蒸蒸日上時,今年3月至6月中旬全國范圍性的禽流感讓他措手不及。那段時間,人們“談禽色變”甚至對禽蛋產品也避而遠之,老鐘的雞蛋每天積壓率高達90%,而伴隨著雞的成長,飼料卻在與日聚增,眼看著12萬多元的雞蛋堆積如山,大半年的辛苦化為泡影,老鐘心急如焚。為了節(jié)省資金,他辭去工人,夫妻倆從喂雞、撿蛋、防疫、包裝到銷售“全職”上陣,每天從雞叫干到狗叫,苦心支撐著他的養(yǎng)雞事業(yè)。

  如今,禽類市場正在逐步轉暖,鐘七金的金銀山畬族有機雞蛋雞場又開始恢復往日的生機,產蛋量從日產四五百枚升至上千枚,產品熱銷各地,成功促進蛋農增收。



◆雞病專業(yè)網(wǎng)——為行業(yè) 盡己任! 建于2005年 領先的行業(yè)新媒體服務提供商◆

免責聲明:
1、凡注明為其它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wǎng)對其真實性負責。
2、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3、我們努力做到報價信息參考價值最大化,對于報價同一地區(qū)可能存在一些浮動差異,建議實單實談商榷交易為準。